为了填满自己挖的坑,近来除了恶补有关非营利组织成效表现评估的资料外,还得学习了解组织经营最基本的起点–成本分析与会计帐分类等常识。非营利组织为了表示正派经营的公信力,通常会主动在其官网或年度报告上向社会大众公告其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数字背后透露着何种讯息,可以让外界稍微一窥该组织的营运状况、发展策略,什致猜测领导人主事者的行事风格以及整个组织文化。故本文试着借由从台湾三家非政府组织官网上抓取近三年(2016~ 2018)收支表公开资料作示范,一探如何整理出更直观、更具故事的财务资讯。
损益表
最常见的损益表 income statement/ financial activities 也稠为收支表,表示该一段时期(主要以财务年度划分)的收入与支出,也是反应该财务年度里,该组织的各式活动状况。从其名称即可以它由二大要素组成:组织某段期间内的总收入/子项目与总支出/子项目之数据。下文将分别就此两大项目探讨
收入/ 收益
对大部份台湾非营利组织,其最主要的收入多来自一般的社会捐款或是政府部门的专案计画补助。不管如何收入的可靠性、重覆与弹性等要素远比收入来源(即收入组成)赚取收入/捐款收入比例更为重要,此处的关键在于如何取得最佳的收入组合,但须谨记不同的收入种类往往要求不同的技能与专长,故NPO 在冒然追求新的收入来源之前,应先好好评估自己现有的核心能力是否能够应付投入需求。
了解总体的收益组成及其来源
大部份 NPO 最佳的营运是以稳定、可预期的收入来支应其各种成本,但难免会遇上收入支出大幅波动的情况。不妨利用线形图 Line Chart 更清楚地呈现不同收入随着时间的变动走势。在阅读报表之际,不妨自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收入能否维持稳定,可稍预估其将来的变化?
如果组织有捐赠基金或其他投资,它们每年可创造多少收入来支持运营?
NPO 是否愿意投资在提升收益回报(新收入来源)的能力开发(人员、技能时间等)?
赚取的收入
非营利组织很少能凭着所提供的服务与受惠人回馈的报酬达到“自给自足”,多半须依赖可靠捐款与其它收入组合来维持。其它收入不必然皆符合组织的任务宗旨,例如持有土地房产的 NPO 可能会有租金收入。对赚进来的其它收入,NPO 应该考虑这些行为活动是否与组织本身的核心计划相关,以及计算相关成本和员工时间后了解这类活动到底有无营收,以评估是否值得持续投入。
清楚地了解客户支付 NPO 计划的意愿与能力
能根据成本和竞争评估对活动作出合适的订价
能否透过与宗旨无关的活动来创造收入?有的话,这些活动是否能完全自行负担其成本?
捐款的来源多样化
一般捐款可能来自个别支持者、基金会、企业专案补助。虽然在对外公开的损益表上, NPO 未必会详细地提供不同捐款收入区别的资料,但在内部记录追踪时,最好能加以清楚地分类统计,以判断掌握哪些捐款来源(人、单位)相对稳定,这些稳定的中长期捐献对预算规划上起到重大的决定。
捐款可能会指定专案用途或时间之限制,而无指定用途的捐款收入则可更用弹性地用于弥补某些赤字的专案或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哪些捐款来源相对一致可靠?
哪些收入来源可能有风险,NPO有无计划替换它们(或采取削减成本措施来因应)?
是否该拒绝可能会让 NPO 偏离其工作常轨的资金?
费用支出与总成本
理论上NPO收支表,支出项目主要有三大类:1)工作专案的直接费用;2)间接支援专案的成本(如募款、行政后勤人员、基础设施费用…)3)强化资产的相关成本,例如投资或减少负债等行为。前二种在一般台湾中小规模的非营利组织较为常见。不过似乎大部份台湾非营利组织的费用归类多是依照簿记习惯,以该费用之功能作切分,少有进一步依照人事工时投入比例与成本的驱动因子(cost drivers)来呈现不同专案计画的支出状况。 (可另参考前文【 浅聊非营利组织的成本分析】之讨论)
通常组织的支出预算额度,决定了NPO 的规模大小,组织的扩大不必然代表其影响力就会随之提高,因为有时候随着组织变大、新聘人员、相关设备等支出提高,可能会带来不稳定的变化。
组织规模、发展战略与人事成本
上述第一类花在工作专案的直接费用,在非营利组织的情境下通常为推动工作的人事成本,透过收支表可以观察几点:
每年变比率/走势是否稳健
组织现有的人事规模是否有对应工作专案的需求
人事决定如何影响成本分配
应注意的费用项目及其变化趋势
除了最大宗的人事费外其它费用如募款、行政费用…等等依然暗藏玄机值得推敲。除了以时间X轴呈现变动外,最好能搭配百分比来呈现主要支出,如工作专案、行政管理、募款成本在总支出的比例变化。
哪一类费用变动涨幅最大,为什么
固定费用波动是否合理,可变动费用如何控制撙节
哪些费用会影响成本
预估总成本
NPO 应大略估算维持组织一年营运的总成本大约要多少钱,有哪些主要的费用科目。从会计角度观之,组织的总成本包括:1)营运费用; 2)折旧; 3)当年的债务本金支付; 4)购入资产(动产不动产); 5) 至少有可供一个月营运的现金准备
能否有足够无限定用途的收入来支付其全部费用
每年有无提算折旧,或者计划拨出资金用于未来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更换
定期有多余现金,用在工作资本或准备金
收支黑字
非营利组织的「获利能力」指的是除了减少赤字,达到维损益平冲外,最好还能创造(无指定限制)的绌余能力,除了能更用弹性地用于弥补某些赤字的专案或活动外,也有利中长期财务健康,更能从容应对风险。
捐款收入/ 募款费用之比例是否合理,1元募款成本所能创造多少的捐款收益
随时间演进,不受限制的盈余(或赤字)的一致性如何?
结果是否有所改善抑或恶化?
NPO 是否能在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时,设法维持经常盈余?
理解这些基本观察要点后,再回头来检视我找来的三家非营利组织损益表,其中只有一家提供了工作专案的费用状况,其中第三家NGO,自2017年起将「业务费用」改列人事费分擹(当年度的捐款收入就急遽上升,不知这二者之前是否有关联性),可惜在年报上未提供此番调整之理由,也未能进一步依照其核心工作专案来呈现其费用比例。至于第一家NGO,帐面上看来经费规模最大,近三年来的捐款收入也呈稳定成长的趋势,但是它的费用项目则让我看得心惊肉跳,许多项目的年度变动幅度上下超过30%,如果再对照其年初(或年底)编列通过的预算表,实在令我疑惑其预算是怎么决定的。一家规模越大的组织,其预算编列理应更能贴近现实/或符合可合理期待的推算,但结果却是不断出现距大落差,不禁令人忧心该组织是否具有中长程清楚的目标前进意识,还是困于现实中不断要应付突发的活动事件。另二家 NGO 并未提供预算资料(也没提供「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无法从费用面评断其达成成效。